研究生暑期学校 | 2022年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第三天课程回顾

        7月18日上午9:00,广州大学朱竑教授做了题为《自然的社会建构——基于生态政治的视角》的专题讲座,由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杨立国教授主持;下午在理科楼中108,长沙学院刘沛林教授做了题为《传统村落景观破碎、景观修复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的专题讲座,由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邓运员教授主持;晚上云南师范大学陈亚颦教授做了题为《传统村落情感结构与地方实践》的专题讲座,由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杨立国教授主持。


第五课

授课老师:朱竑

授课主题:自然的社会建构——基于生态政治的视角

主持人:杨立国

首先,朱竑教授漫谈了自然的社会建构的缘起、理论脉络及相关研究议题,并从政治生态学的视角引入,分享了主要观点及研究内容,以国内外典型的传统政治生态学研究案例帮助学员们初步了解研究背景。接着,针对所提问题及研究视角,朱竑教授以理论+案例的方式从四个方面展开讲解。一是政治与自然,他认为自然会成为权利操纵的媒介,会成为权利运作的对象,并辅以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森林保育、我国榆林地区退耕还林等案例分析政治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商品与自然,朱竑教授以西藏地区的冬虫夏草为案例作为导入,提出自然作为物质与文化符号的集合体,在各类经济活动中进行实践与展演。三是社会情感与自然,正如自然灾害下灾民情感的恢复案例,他认为自然是社会与文化关系的载体与映射,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情感,人类情感在不同尺度层级上以及与自然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被建构、解构与重塑。四是日常生活与自然,朱竑教授提出日常生活空间是新兴的人与自然的交互空间。最后,朱竑教授分享了自然的社会建构研究案例与实践,这些案例涉及自然与资本的关系、政治经济视角下自然的品牌化、生命权利运作、生命权利的制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再野生化等。

会后,学员们与朱竑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学员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问题,包括社会表征理论下的社会建构机理、资本引入下民俗传统的原真性、人类居住地与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占矛盾等,朱竑教授都一一回答和引导,并提出目前我国乡村振兴研究已经获得了显著成就,但目前研究都集中于产业发展方面,对于农民主体、动物主体的研究还有所欠缺,鼓励学员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杨立国教授也表达了他的感受和思考,鼓励同学们通过此次课堂打开思路,阅读相关文献并加以思考。

导师简介:朱竑,广州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研学工作组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副主编。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地方治理、新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关键带研究、城市与移民、自然的社会建构等研究。


第六课

授课老师:刘沛林

授课主题:传统村落景观破碎、景观修复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主持人:邓运员

刘沛林教授首先以文房四宝型的苍坡村、八卦图式的诸葛村、天人合一的张谷英村、生态型村落宏村等中国典型的传统村落导入,介绍了传统村落景观破碎化现状和传统村落景观破碎化的测度。详细讲解了传统村落修复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破碎化的传统村落受损基因分析、识别和提取,景观基因修复理论和技术。刘沛林教授认为传统村落除了实体性保护修复之外,还应该从数字化保护的角度开展保护修复工作。随后,刘沛林教授介绍了传统村落数字化的技术背景和传统村落虚拟旅游的现实需求,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分析了技术实现的路径,并展示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刘沛林教授认为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普遍,人口空心、文化空心导致文化景观破损,独特的中华乡土文化正快速流失,而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持久深层动力,因此乡村振兴首先应该是文化振兴。继而提出了传统村落文化振兴思路和保护利用原则,并以湖湘风情旅游小镇、白族文化风情旅游小镇、新化梯田农耕文化旅游小镇为例,详细讲解了传统村落文化振兴的路径。

讲座结束后,刘沛林教授和学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对乡村旅游实践中展现怎样的乡村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解答,为学员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导师简介:刘沛林,长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 活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地理学硕士、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与旅游融合、传统文化遗产 保护理论、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等研究。


第七课

授课老师:陈亚颦

授课主题:传统村落情感结构与地方实践

主持人:杨立国

陈亚颦教授首先讲解了地理学中的空间、地方与景观的概念,阐述了地方与地景的定义及两者的区别。接着,陈亚颦教授提出了活态遗产这一概念并解释了其延续性的内涵,认为活态遗产的延续性包括社区联系的延续性、文化表达的延续性和关切的延续性,并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活态遗产保护的情感延续性研究,第一个方面是情感问题的探究方法;第二个方面是地方情感形成的历程。最后,陈亚颦教授以西双版纳边境傣族村落为案例,展示了案例地的活动束情感绘图、活动束的关键情感场址图和文化精英图,指出在传统村落中,不同主体对空间情感有着本质的区别。

课程结束后,陈亚颦教授就空间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与学员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并耐心地回答了学员们的相关问题,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导师简介:陈亚颦,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研究院院长,兼昆明文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教学名师、云岭名师,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英国杜伦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英国 GCRF ‘Transforming Greater Mekong Food Systems’ 中心成员、教育部师范认证专家、云南 省十大文化旅游项目首席专家、云南省政府教育教学督导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地理学、旅游与文化变化。

(文:易韵、丰银鑫、宁旺芬;图:欧阳效岩;审编:李强、彭科;审核:张家其)











 Copyright. 2018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6号(东校区)城市与旅游学院

电话: 0734-8486601邮箱: hynuz1x@163.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