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旅游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

2015-2020年,是学校实施转型发展战略的开创时期。按照学校转型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本院“十二五”期间发展现状,特制定本院“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落实与发展概况

我院拥有地理科学、旅游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专业为1999年首批升本专业,是本院核心优势学科专业;旅游管理专业2001年升本,其后2004年和2008年先后新增地理信息系统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12年教育部公布新的本科专业目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并在2013年开始按新的专业目录招生。目前我院在校学生29个教学班,二本学生1133人,其中,地理科学和旅游管理专业每年各招60-80人左右,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每年各招40人左右。目前本院教职员工总人数47人,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20人,教辅人员9人,行政管理人员7人。

(一)建设成效

“十二五”时期,本院按照学校统一领导部署,认真落实本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积极抓住发展机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较好地实现了预期规划目标,促进了学科专业发展再上台阶。“十二五”期间本院的主要建设与发展成效如下:

1.专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队伍明显优化

“十二五”期间,本院专业设置由四个专业增加为五个专业,学生人数由850人增加为1133人。随着发展规模扩大,本院坚持“引培并举”,“专兼结合”学科专业队伍建设思路,引进博士6人,支持在职攻读博士学位6人,引进硕士10人,新增教授3人。目前本院学科队伍规模从25人增加至43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2人;博士学位教师22人,硕士学位教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分别达到50%53.5%。同时,教师队伍中新增“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和211”工程第三层次人才计划各1人,入选衡阳师范学院“英才计划”2人。从校外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聘请优秀学科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20余人。

2.专业发展思路逐渐清晰,专业改革特色初现端倪

“十二五”期间,本院以本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南,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导向,以地理科学专业相继获得省级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积极探索并践行专业发展与综合改革思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步确立了“育人为本、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专业办学理念,初步明确了各专业的专业发展与改革方向,积极打造各专业的办学特色。地理科学专业学科优势突出,积极开展寓教于研的创新教育,并发挥专业综合改革引领作用,探索实施了与基础教育紧密对接的双导师制下的“卓越教育培养计划实验” 校级项目;旅游管理专业完善实践育人机制,强化与旅游企业对接和地方性旅游服务,探索并启动了与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广州翡翠皇冠假日酒店协作开办的“洲际卓越酒店经理人班”;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借助人文地理学优势及其传统聚落研究特色,并以“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方向的一系列学科专业平台为依托,强化基于学科专业融合的项目教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根据市场需求与学科基础分析,确定了强化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3.学科平台建设突破性发展,学科基础进一步夯实

“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的最大突破在于获批两个省级实验室“聚落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传统聚落数字化保护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以及以此为依托的湖南省高校首批162011协同中心之一“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虽体现了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融合,其依托的主体学科为我院的“人文地理学”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为此,本院“人文地理学”重点建设学科以优秀评估成绩顺利通过“十二五”建设期的省级验收,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了本院整体学科基础进一步夯实,不但传统优势学科“人文地理学”的特色更加凸显,而且在协同创新中心的推动下,“自然地理学”开辟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在成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后也逐渐向“区域旅游发展与智慧旅游”方向转型;而“人文地理学”也开辟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方向;此外,借助于“遗产数字化”的深入开展,我院的“地理信息科学”也逐渐成型为一支新的学科方向,从而使得“地理学”下设的三个二级学科在我院得以完善。

4.教学改革逐渐推进,教研科研成果显著

“十二五”期间,地理科学专业先后获得省级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项目推动下,本院积极开展和推广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和基于MOOC的翻转教学、基于学生工作室的课外“任务式”教学和基于开放性实验室的“延伸性”实训,并探索出各专业实践教学成果展演模式。“十二五”期间,本院新增了《中学地理开放性教学设计》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新增并完成了《区域旅游规划案例》省级网络共享课程和《环境教育概论》等信息化课程建设,获得教改研究课题2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13项,出版《环境教育教程》和《城市与区域认知实习教程》等教材3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十二五”期间,本院科学研究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并日渐呈现出基于数字化技术和区域传统文化的学科融合交叉研究态势,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数量同步提升。主持获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项目5项;发表核心以上论文158篇,其中《地理学报》、《生态学报》等一级学报论文9篇;出版专著10部;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励2项。

5.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实践育人体系逐渐形成

“十二五”期间,本院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先后建成大型三维虚拟导游培训实训室和作为创业实训基地的茶艺室,进一步改善了原有实验室条件,新增实验设备487台件,新增资产总值422余万元,同时积极打造和提升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除了新增一大批产教融合的各类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其中广州翡翠皇冠假日酒店实习基地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并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大力加强大学生综合实践平台建设,2013年获得“湖南省传统村落信息化技术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此外,积极探索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前移后拓”的专题式野外实习改革模式,探索并实施了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区别于学生会和团支部以及其他学生社团的课外教学型各专业学生“工作室”,在教学技能课程的任务式教学、学科赛事、专业实习汇报等各种课外教学活动的辅助指导、策划、组织和实施中发挥了有效的系统性管理作用,逐渐形成了教学管理、学工管理与学生自助管理相结合实践育人体系和。

6.地方社会服务卓有成效,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彰显

“十二五”期间,本院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先后成立了与湖南省旅游局合作的“湖南省数字景区研究中心”和与湖南省文化厅合作的“湖南省文化信息化研究中心”,并成立了衡阳市“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基地”,广泛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包括承担旅游扶贫规划、提供政府咨询报告、完成旅游小镇建设咨询、参与旅游企业培训和质量评估、组织参与地方政务导游和景区兼职导游等,其中刘沛林教授提交的《以湖湘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为引领,助推湖南新型城镇化》“金点子”和《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突破口,切实推进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新发展》研究报告得到省委宣传部领导批示和采纳,获得湖南省2014年省政府“金点子”特等奖,促成了湖南省“湖湘风情旅游小镇”创建工作的实施,并得到省旅游局和省发改委联合委托,本校成为推进该项工作专家团队的独家单位。以上服务不仅推动了地方旅游产业发展,而且丰富了教学实践案例,提供了学生实践平台,扩大了专业办学影响。“十二五”期间,本院基于学科融合的寓教于研、基于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和基于社会服务的实践育人办学特色日渐鲜明,育人系统逐渐形成,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彰显。学生获得省级研究性学习项目11项,校级研究性学习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各级科技竞赛奖项共93项,其中包括省级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创新大赛8项(其中特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和“ESRI”全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三等奖各1项。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规划落实与取得以上成效的同时,本院目前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学科专业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发展与改革之处,主要包括:

1.队伍建设的不足

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拥有行业资质和经历的“双师型”教师较少,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人员较少,体制外的优质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学科梯队结构尚不稳定,学科团队带头人有待进一步培育。

2、教学条件的不足

教学有待进一步改善,两个新开专业实验实训场所明显不足,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以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尚以模拟性实验实训室为主,旅游项目设计与规划和旅游信息化等创新型实验项目和实验室条件有待建设;各专业的校外实习、见习、创新实践基地有待进一步开拓,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与管理规范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

3.科学研究的不足

新增研究方向尚不成熟,科学研究上缺乏国际化大视野,没有国际联合项目,发表国外期刊论文较少,成果反响程度不高,SCI收录数量有限,科技成果转化较为薄弱,横向课题的数量与规模均较少,高档次科技成果奖有待进一步突破;

4.人才培养的不足

专业发展不够平衡,优势专业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综合改革成果有待在全院进一步辐射推广,各专业的办学特色有待进一步打造;教师教研教改理论研究成果不多,尚未实现国家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联合培养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数量也未实现“十二五”预期目标。

二、“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原则与目标

根据本院“十二五”规划期建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顺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结合学校转型发展思路,确定以下本院“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指南,以学校转型发展战略为动力,以“育人为本、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科融合与协同育人为抓手,围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应用人才”核心目标,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打造特色,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多渠道”的教学体系,全面推动本院各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与创新发展。

(二)发展原则

在以上思想指导下,“十三五”期间本院遵循以下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1. 系统发展、整体提升

注重学科专业与保障体系的内涵建设,促进学科专业队伍、学科教学平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全面发展,提升各学科专业整体水平。

2. 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针对本院学科结构及其发展现状与基本条件,积极发挥地理学科优势和人文地理学科的龙头作用,并以点带面,促进其他学科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学术群共同发展;专业方面发挥地理科学专业优势,重点打造与推广地理专业综合改革成果,并以点带面,促进其他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群建设;

3. 顺时就势,打造特色

顺应学科融合、协同创新的新要求,抓住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技术发展机遇,围绕“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的优势领域,打造特色成果;顺应国家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与学校转型发展战略实施,强化应用能力导向和协同育人机制,延伸和推广“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验班经验,打造专业特色。

(三)总体目标

进一步强化基于协同创新的学科融合发展和基于转型战略的专业改革发展,扩大学科专业队伍,优化学科梯队与师资结构,强化应用实践平台建设,优化实践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继续打造以人文地理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相融合的“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学科研究特色,力争将人文地理学科打造成为省内一流、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并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特色学科;继续稳步提升地理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实力,力争地理科学专业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在全省具有较大特色,并努力促进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以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3个专业的学科专业协同融合发展;继续深化地理科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研究工作,积极申报国家“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力争旅游管理专业成为省“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并以项目为驱动,全面开展专业内涵建设与综合改革;稳定本科教育规模,到2020年保证本院在校学生规模保持在1200人左右;逐步扩大研究生联合培养人数,提升专业办学层次,争取获得旅游管理或地理科学专业硕士授予资格;进一步推动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努力提升教研科研成果档次,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零”的突破。

三、“十三五”规划具体目标、任务与措施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具体制定学院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平台建设规划、科研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如下:

(一)学科专业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1、规划目标

1)学科队伍发展目标 进一步创新人才建设和管理机制,强化学科队伍建设与梯队打造,不断提升各学科带头人综合能力和学术影响,积极引进和培育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优化学科梯队结构,在稳定现有学科队伍的同时,引进或培养学术带头人3-5人,引进或培养青年博士5-10名,大力推进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力争规划期间,新增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青年学术骨干3-5人,新增进入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项目的学科人才1-2人,力争1人进入教育部人才计划。

2)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在稳定现有师资队伍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本系的师资队伍规模。每年引进3人左右(硕士1人,博士2人),到2020年,力争专任教师总数达到45人,生师比控制在25:1以内;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晋升教授和副教授各3人,引进城乡规划、园林设计、人文地理和建筑学等教学紧缺人才和符合我院转型发展需要的具有行业资质(格)、职业经历的“双师型”(或有“双师型”潜力)教师,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力争2020年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比例达到30%,承担省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的教师比例达到60%(表1,表2)。

1  20162020年师资队伍学历和职称结构规划

时 间

教师

总数

学历(已获学位)

职称

博士

硕士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2016

41

20

21

11

12

12

5

2017

42

21

21

12

12

11

5

2018

43

22

21

13

12

11

6

2019

44

23

21

14

12

12

6

2020

45

24

21

15

12

12

6

 

2  2016-2020各专业师资数量规划

 

地理科学

旅游管理

地理信息科学

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

专任

兼职

专任

兼职

专任

兼职

专任

兼职

2016

10

6

7

3

4

7

7

2

2020

15

6

9

3

7

7

12

2

 

注:行政兼职人员按0.5折算

2、建设任务

1)壮大学科教师队伍 针对本院目前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十三五”期间,本院需要加大力度,以“稳定、培养、引进、引智”为途径,进一步壮大本院学科教师队伍规模;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在进一步优化学历、职称、学缘等结构基础上,提高海外教育背景教师比例,并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以校内教师为主,以校外教师为辅、校内校外兼容、专职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3)打造学科与教学团队 积极培育学科带头人与专业带头人,进一步凝练和稳定研究方向,打造学术群体,并在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强化课程群教师团队建设,形成学科教学梯队。

4)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加强专职教师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双素质”和“专业教学+学科研究”的“双能力”建设,打造“双素质+双能力”的“双师型”专职教学团队,提高教师寓教于研、实践育人和服务育人等开放性教学能力。

3、保障措施

1)强化目标人才引进:针对教师队伍结构性需求,加大短缺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和行业背景的实践型、技术型高水平目标人才引进,重点引进人文地理学、GIS、旅游管理博士,本科为工科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硕士和景观设计专业硕士,严把进人关,对新进人员的人品、专业能力、教学能力严格把关,提高人才引进效益;

2)创新团队建设机制 完善传、帮、带机制,建立有效的目标责任及其奖励机制,发挥学科带头人和课程群骨干教师作用,打造事业平台,强化合作氛围,稳定教师团队。加强单位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将城市与旅游学院建设成一个有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大家庭,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科专业建设的积极性;

3)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通过团队文化建设、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教授工作室和开展学术沙龙等各种途径,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激励、考核机制,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扎下去”战略,积极开展国内外高校教学科研的交流与合作,有计划地开展教师轮流短期互访;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出国深造;依托校内外创业实训实习基地,实施“实战运营+挂职锻炼”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战略。

4)加大产教融合与校际联动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与特色,加大产教融合与校际联动,既与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动,又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联动,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中学或相关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教师们通过考证、参加职业培训等方式获得“双师”资格,并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

5)发挥各种项目平台作用 通过“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室、客座访学、项目聘用、开放课题、联合攻关”等多种途径汇聚人才和激励人才;利用项目平台和项目合作,吸引博士、博士后加入学科研究,建立和扩大联合培养研究生渠道;利用各学科平台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经费资助5-10人出国短期考察交流,扩大学科成员和教师的国际视野;利用实习基地强化行业对接研究和教师实践培训。

(二)平台建设规划目标、任务与措施

1、规划目标

1)学科平台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本院的学科平台建设主要是加强既有平台的内涵建设,建立健全各个平台的常态化运作机制,提升各平台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辐射能力、综合社会服务能力,确保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顺利通过建设期验收;成功获得并顺利完成省级人文地理学“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立项与建设;力争申报成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中南分中心。

2)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目标 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在稳定现有校外实习基地基础上,各专业均新增1-2个与行业对接紧密的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包括地理师范专业新增长沙一中教育实习基地;规划期内,在进一步加强原有实验室改造基础上,各专业完成新建实验室(原、站)10个(表3),新增实验室设备资产300万元。顺利完成广州翡翠皇冠假日酒店教育部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验收。

3  规划期新增校内实验平台

专业

规划建设实验室

完成期(年)

地理科学

气象园

2016

旅游管理

旅游信息化实验室

项目策划与产品设计实验室

2016

GIS

遥感实验室、GPS卫星接收站

2017

三维GIS与虚拟现实实验室

2018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建筑美术与环境艺术实验室、建筑与景观规划设计实验室、建筑与景观模型制作实验室

2017

城市规划与区域开发三维仿真实验室

2019

2.建设内容

(1) 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 购置实验仪器,扩充软硬件设备,顺应学科研究和学生创新实验能力培养的需要,提高科研教学设备档次,完善其实验室功能,提高新增实验设备(激光粒度仪、磁化率仪、原子分光仪等)的使用效率。

(2) 实验室资料建设 积极申购有价值的学术专著,增加外文期刊和专著,丰富专业期刊的种类,积累各种有关学科研究的基础资料和多媒体教学所需的电子图片资料。加强湘南地区基础地理数据、区域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等信息化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科学研究与课内外实践教学活动条件支撑体系,建成一个能满足全系师生查阅专业资料需要的、功能齐全、实现现代化电子管理的图书室。

(3) 多样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建设校内实训室-创业基地-产学研基地结合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积极建设开辟校园实训基地,继续发挥省级大学生信息化创新训练中心培训功能,探索并完善茶吧创新实战训练平台的管理机制与运营模式;力争建设设备完好,规划模型制作、规划平面制图、城市虚拟仿真等功能齐全的城乡规划研究所作为院内实习基地,积极申报城乡规划编制资质,创新校园实训基地管理模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4) 多功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强化多功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高层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群,在巩固现有实习基地的同时,实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提质增效”,并进一步开辟和建设以湘南地区为主体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习基地,积极寻找新的合作规划企业,建设高资质、品牌化的规划实习基地,以满足其工程技能培养与创新相结合的产学研教学应用的需要。

(5) 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 构建实施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科学制定和实施体现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实践教学计划及其教学大纲,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创新实验项目,建立以“课程-项目-竞赛”为依托的课外创新实践体系,加强“立足学校+对接企业+服务地方”的特色性实践项目建设。

3.保障措施

1)广开学科专业平台建设渠道 抓住一切学科专业平台建设发展机遇,广开实验室建设及其设备购置渠道,利用学校投入、省部共建、项目申报、校企联合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添置设备,提质增效。

2)创新学科教学平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及其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面向多学科师生的实验室开放制度,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实验室的开放率,更好地为教师科研服务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3)强化学科教学平台管理: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鼓励实验管理人员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提升自身教学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平台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

4)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广泛合作 积极拓展与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业务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校企联动与合作,强化校外实践基地的协同管理,探索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创新模式,总结与推广教育部校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管理经验,更好地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多功能性作用。

(三)科学研究规划目标、任务与措施

1.规划目标

进一步建立健全院级科研评价与成果奖励制度体系,充分调动学科成员的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进一步扩大本院的学术社会影响,促进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单位部门的横向合作与交流,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领域的研究,推动服务地方经济及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扩大学科的社会贡献。具体目标如下:

1)项目: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增国家级课题510项,省部级课题1520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2项,横向课题1020项,实现科研进校经费500-1000万元;

2)成果:力争“十三五”期间发表核心以上期刊论文150篇以上,其中,国家一级期刊论文和SCI/SSCI/EI源刊论文10-20篇,出版专著5-10部;

3)反响:力争获得SCI/SSCI/EI/ISTP(CPCI)等收录10-20篇以上,CSSCICSCD收录 20-30篇;

4)奖励:力争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3项。

2.研究任务

“十三五”期间,本院各学科将充分发挥优势,紧密围绕国家与本省社会战略需求,深入开展以下领域的纵向科学研究及其横向社会服务:

1)纵向科学研究领域

根据本院学科现状与发展趋势,“十三五”期间,本院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旅游管理学将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基于多学科融合的交叉性研究,针对国家和本省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将以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重点围绕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区域旅游发展与智慧旅游研究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其中“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 是“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特色研究领域。

2)横向社会服务领域

“十三五”期间本院各学科将积极与地方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将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广泛运用于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创建、旅游规划、村镇规划、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数字景区建设、国土资源利用与规划等领域,促进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

3.保障措施

1)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与成果奖励制度体系 坚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科学管理,在学校有关科研管理制度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本院的科研管理制度,包括平台项目管理制度、科研评价制度和成果奖励制度等,充分调动学科成员的科研积极性,明确目标,强化管理,以调整分配为杠杆,将论文、课题计入年终定量考核,成为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校内推优的重要依据;确立以研究团队和协同创新成果为基础、以科研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综合评价机制,对特定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者、对团队协同创新做出突出贡献者在职务晋升、物质待遇方面给予倾斜。

2)积极营造内部合作与协同创新的团队氛围 创新学术研究评价制度,构建宽松和健康的研究环境,引导严谨的学术作风,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科人员的科研热情,又避免团队成员的科学研究因量化考核而急功近利。积极开展学术沙龙,定期研讨科学问题,通过学科导师制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采取集体攻关和标书指导等管理手段,加强各级纵向课题的申报工作,提高课题的中标率。

3)创新纵向联合与横向协作的科研机制 积极吸引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前来组建创新团队或项目组,参与科学研究,开展协同攻关,就重大问题开展长期合作研究,形成可持续、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引导国际化视野,加强各级纵向课题和国际课题的联合申报,打造国际化成果。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其相关单位部门的横向合作与交流,不断开辟立项渠道,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领域的研究,加强产学研结合,开拓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窗口,推动服务地方经济及科技成果转化。

(四)人才培养规划目标、任务与措施

1、规划目标

稳定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创新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专业办学特色。继续深化地理科学专业综合改革,并推动全院专业内涵建设与综合改革,力争地理科学专业成功申报国家“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成为省“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稳定本科教育规模,到2020年保证本院在校学生规模保持在1200人左右;逐步扩大研究生联合培养人数,提升专业办学层次,争取获得旅游管理或地理科学专业硕士授予资格;进一步推动教学研究,努力提升教研成果档次,争取主持省级教研课题10-15项,获得国家“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出版教材3-5本,建设信息化课程3-5门;力争获得省级及其以上教学成果奖2-3项,并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2、建设任务

(1)打造专业特色 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结合学科专业优势,打造专业特色。地理科学专业重点强化基于学科优势的办学特色,并推广“卓越中学地理教师”培养计划和专业综合改革成果;旅游管理专业重点打造旅游信息化办学特色,并积极探索“卓越酒店经理人班”协同育人创新模式;依托“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强大研究平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打造古村镇规划和景观设计特色,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突出历史文化景观规划与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园林工程等专业特色,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打造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和应用的专业特色。

2)加强课程建设 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建设在线开放课程5-8门;开展课程内容建设与课程群建设,进一步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建设开发试题库、案例库,加强各专业课程群建设(表4)。

4  各专业拟建设课程

专业

课程群

地理科学

教学技能课程群、自然地理课程群、人文地理课程群、综合地理课程群、方法技术课程群  

旅游管理

学科基础课程群、旅游管理实物课程群、旅游操作技能型课程群、旅游信息化课程群  

GIS

地理课程群、信息技术原理课程群、信息技术开发课程群、文化遗产数字化课程群  

自然地理

景观设计基础课程群、园林工程课程群、地理基础课程群  

人文地理

地理基础课程群、规划基础课程群和规划设计课程群  

 

 

 

3)教材建设 严格教材的征订和选用制度,丰富各专业的教材来源,提高教材质量,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或参编教材。争取5年内编写《中学地理开放性教学设计》、《地理学导论》、《区域地理实习教程》、《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教程》、《乡土地理方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导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习教程》、《村镇规划案例教材》、《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景观规划与设计)导论》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实习教程》等教材。

4)教学方法模式改革 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普遍提高开放型教学水平,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结合社会热点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开发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课程,积极推广“情境体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符合应用型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改革。突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紧扣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认证,强化对接式教学。

5)教学管理改革 健全育人机制,优化育人环境,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管理理念,优化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推行“入学-学习-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式本科生导师制,建设 “重能力、全过程、多形式”的非标准化考核制度,构建以“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系列讲座”为主的实践学分认证体系;任务式专业课外实训的学生工作室模式和专题式“前移后拓”的专业见习模式的系列实践教学改革成果。

3、保障措施

1)教学管理与学工管理兼容: 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与学生管理互通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齐抓共管的监控体系,探讨实践教学活动共同参与的过程管理模式,形成专业知识考核与教学秩序保障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切实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确保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并真正落实到实处;

2)制度管理与自我管理并举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创建和谐管理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充分调动和激励教师的策划、指导和组织教学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体、适合于活动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创新教学模式的自助式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班级学习小组、学生专业工作室和跨专业班级的项目研究团队的教学管理作用,实现教学制度管理与学生自助管理一体化。

3)过程管理与资源建设结合: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监控的同时,注重教学活动与管理过程档案的建立与积累,并有效地将前期教学改革与管理创新的过程材料转化为后期教学活动与管理过程的教育资源,形成各类创新性教学活动的学生课件、影像、展板、报告等教学档案资源。

4)改革与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建立与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积极探索符合现代大学制度和我院特色要求的管理模式改革,逐步实现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实现学科整合,资源共享,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逐步改革课程考核制度,打破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逐步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中引进社会评价机制,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城市与旅游学院

2016329

 

 

 Copyright. 2018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6号(东校区)城市与旅游学院

电话: 0734-8486601邮箱: hynuz1x@163.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