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十二五”地理科学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本专业在湖南省高校特色专业和湖南省高校资助建设专业基础上,2012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被确定为教育部 “十二五”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项目以田亚平教授为主持人,王鹏、邹君、钟顺清、郑文武、熊平生、杨立国等为核心成员。项目期间,本专业按照专业综合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认真落实各项专业综合改革任务,较好地实现了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具体综合改革实践如下:

一、与行业对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注重了与基础教育的行业对接,明确了强化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内涵式专业发展方向。

1.明确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期间,项目组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南,以基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地理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等行业要求为导向,以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目标,围绕培养“学科素养-专业技能-职业情怀”兼备、同时胜任中学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进一步明确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2.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三年来本专业在与地方中学和其他高校同行广泛研讨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强化实践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新增了系列技能型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新制了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大纲及其质量标准;另一方面,采取分方向和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按方向划分为人文地理学方向、自然地理学方向和环境教育方向;按层次划分为普通地理教育班与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分别制定了普通班和卓越班的人才培养方案。

3.开展“卓越计划”实验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4年6月,本专业经过申请和面试,从2012级100多学生中选拔出30位立志终身从事基础地理教育并具有卓越潜质的学生组建了学校首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验班”,为该班量身定制了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地理开放性教学设计”“地理素描”等专业技能课和 “音乐素养”“舞蹈基础”“演讲与口才”和“中国传统文化”等系列素质课程,开设了“专业素养与职业情怀”系列讲座计划,并增加了教育研习实践环节,实行了与地方中学协同育人的“双导师制”教育研修计划。

4.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项目期间,本专业学生的地理素养、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均获得社会广泛认可,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0%以上,应届毕业生中的研究生录取率20%以上。其中贵州师大、福建师大、湖南师大、华中师大、西北师大等均连年批量录取,学生口碑良好,2014年福建省高考报考我校考生9人,其中7人第一志愿报考地理专业。三年中,本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奖1项,省级奖5项,市级13项。

二、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内涵式教学团队建设

针对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梯队结构倒挂,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老师较少等不足,三年来本专业积极开展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内涵式教学团队建设。

1.壮大和优化学科专业教师队伍

项目期间,本专业引进硕士4人、引进博士7人,加上培养博士2人,博士比例由45%进一步提高为56%;教师队伍由项目前20人增加到32人;新增教授4人,副教授4人,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参加出国培训或交流的专业教师10人,参加国内会议交流和实践培训的教师逾80人次。

2.提升学科团队的学术影响

项目期间,省级教学名师、本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刘沛林教授被领衔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资源数字化开发与管理”研究团队被确定为湖南省科技创新群体;省级高校人文地理重点建设学科获得继续资助;新增省部级纵向课题3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发表科技论文157篇,其中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篇,包括《地理学报》论文6篇,生态学报2篇。主编出版学术著作6部;获得省级科技奖2项,市级科技奖3项。

3.建构产教融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项目期间,新增两位中学教师为专家型特聘教师,12位“卓越班”校外指导教师,其中包括4位《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课程团队成员,三年中外请中学地理教师前来给学生做专题讲座的教师10余人,进行课堂交流讲学的中学教师5人。同时,结合项目实施与课程改革,新建了以项目组核心成员为主体的新课程《地理科学导论》、《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和《环境教育》慕课等创新型精品课程教学团队。

4.打造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和扎实奉献的师德情怀

项目期间,本专业高度重视集体文化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开展了地理名人与教育名言征集活动和文化墙与网页建设,研究制订了一系列有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制度,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青年教师培养改革方案》、《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细则》、《青年教师培训计划》、《教授工作室实施方案》等,形成了团结、奋进、创新、奉献的团队文化,有效促进了老、中、青之间的传帮带和教学科研团队协作,有效带动了全院的工作协调、人际和谐氛围。2013年和2014年项目负责人田亚平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项目组成员中,2人指导学生获得教育部研究性学习项目,5人指导学生获得省级研究性学习项目,3人被评为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作品优秀指导老师,2人被评为院级优秀授课教师。在校级教学质量评估中,A类课教师群人数由过去的3人增加为8人,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

三、以开放性教学理念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

项目期间,本专业在开放性教学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改革与建设系列新开课程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在组建课程组教学团队基础上,认真组织讨论制定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明确其开放性课程定位,并及时制定了改革性新开课程《地理素描》、《中学地理开放性教学设计》、《地理科学导论》、《环境教育概论》和《中学乡土地理方法》等课程大纲。

2.提升网络化课程建设水平

2013年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环境教育概论》和《自然地理学》以优异评估结论完成验收,并在省级精品课程《区域旅游规划》基础上,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旅游资源规划与案例》立项建设,《中学地理开放性课程设计》获得首批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建设。尤其在院级精品课程《环境教育概论》基础上,建设了学院首门慕课课程和全国首门环境教育类慕课课程《环境教育概论》慕课,目前已成为全院2012级素质类公共必修课程,注册在线学习学生人数逾3000人。

3.积极打造特色系列教材

由申秀英教授主编的《环境教育教程》2013年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由田亚平教授担任主编的教材《中学地理开放性教学方法与案例》已经完成初稿;已在实施过程中的计划编写教材还有《地理学导论》、《中学乡土地理方法与案例》和《区域地理实习》。

4.努力开发地方性课程资源

努力通过多途径开发利用地方性课程资源。一方面注重本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师培训的过程资源积累,将其转化为有效课程资源;另一方面,积极收集和购置区域性地理背景资料,包括各类年鉴、各类规划、各类专题数据与图像,同时还结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收集和开发专题乡土地理资料。三年来,本专业新购置了系列学科类图书350册,购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等中学地理相关辅助资料20多种,衡阳市统计年鉴6本。

四、积极推动“三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项目期间,项目组紧紧把握国家基础教育发展动态及其改革方向,深入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并主动对接中学地理新课标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为宗旨,积极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性教学+过程教学+研究性学习”三结合的开放性教学模式。

1.积极开展活动式课堂教学改革

项目组核心成员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尤其率先在《自然资源学》、《自然灾害学》、《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学》、《环境教育概论》、《地理学导论》和教师技能课程等一系列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启发探究、小组讨论、班级辩论、活动练习等开放性教学实践,并在全系和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泛推广和示范;

2.创新实施任务驱动下的过程式教学改革

项目组通过经费支持、强化管理和积极指导,创新性地推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工作室建设,通过指定目标考核下的指导老师和规范以学生工作室为主体的组织管理,实施了教师技能课程《地理教学论》的课外任务式教学模式。同时,为了强化音乐、舞蹈、地理素描、语言沟通等素质类技能训练,设置了停课学期的综合技能展演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了以目标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全程指导和监测的过程式课外延伸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师范技能。2015年5月“衡阳师范学院地理卓越班教师素质课程实践教学成果展演”在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获得专家在内的观看人员的高度评价。

3.大力推动基于各类项目平台的研究性学习

项目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旨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性学习,依托本专业学科优势,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给学生提供各种项目平台,包括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实施本院各级科技创新平台开放性课题、组织参与和指导各级研究性学习项目和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由协同创新中心联合资助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设立大学生开放性训练项目40项,其中包括重大委托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36项,资助项目总经费15万元。中心每年组织专项技能培训20项,由高年级学生承担,地信工作室、地理工作室和城规工作室承办的定期培训15次,由外请专家和中心指导老师承担的不定期讲座5次;通过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改革,将研究项目转化为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论文的研究选题和研究成果,有效推动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三年中地理专业学生获得各种课外科技创新和研究性学习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级研究性学习项目2项,省级研究性学习项目6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9篇。

4.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

项目期间,本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不断探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得省级以上教研立项课题9项,包括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发表相关教改论文19篇,主编出版教材2部,参编出版教材2部。努力打造具有鲜明专业改革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基于通识教育的高师院校“环境教育”立体式教育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获得2013年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参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五、强化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项目组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创新,大力加强大学生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1.努力推动创新实验条件建设

在全校大大加强教师教育数字化教学和微格教学条件的同时,项目组深入开展学科专业实验教学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学科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建设。一方面,抓住学校搬迁、新实验室建设机遇,大力加强专业基础实验室建设,三年中新增便携式气象站等基础实验教学设备462台件,合计365万元。另一方面,抓住学科实验室发展机遇,打造大学生综合创新实验平台,三年中,本专业先后申报获批建立“湖南省工程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和“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为本专业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平台。

2.不断优化“前移后拓”的专题式野外实习改革模式

为了强化自然地理实习和区域地理实习的教学效果,多年来项目组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前移后拓”的野外实习模式。以专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小组为单元,以学生为主体,前后延伸实践教学活动时间。在学生停课进行实习活动之前,教师提前2-3周召开实习动员会,并将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等实习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提前明确实习任务,熟悉实习方法,复习相关理论和搜集相关资料,以减少外出实习的盲目性;在外出考察实习活动结束后,再安排2-3周时间进行实习总结,包括整理实习报告,制作实习汇报课件、实习视频、实习展板和实习材料汇编等,以进一步加深实习专题内容的认识,并锻炼其PPT制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视频制作能力等专业技能;在2周的野外实习中,将实习过程划分为三个环节,即上午师生外出考察——下午小组总结整理——晚上成果验收、辅导评价。经过多年实施,该模式不断成熟,较好地强化了野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开放性教育实习改革模式

项目期间,本专业打破长期实施严格划一、统一集中教育实习模式,采取顶岗实习、延伸性见习与阶段性实习相结合的多途径融合的开放性教育实习改革模式。一部分学生通过与学校的教育联盟中学或者自行联系的中学分散进行顶岗性质的教育实习,并实施校外顶岗中学指导教师与校内带队老师双向目标管理;大部分学生则采取集中实习模式,严格进行校内试教与跟班实习,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迁移后拓式的自主性教育见习与定岗实习,有助于更好地强化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及其就业能力。

4.加强实习资料与实习基地建设

修订和完善了《区域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编制了2011级、2012级《区域地理综合实习材料汇报材料》,录制了区域地理实习视频。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新增建设了衡阳市铁一中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实习基地和中科院祁阳红壤站野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覆盖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范围,既满足了学生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的需要,又使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六)学生参与下的多元一体化教学管理改革

项目期间,本专业以教学管理新理念为指导,注重强化学生的自助式管理,积极开展学生参与下的多元一体化教学管理改革,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

1.建构学生参与下的多元一体化教学管理体系。

三年来本专业积极探讨专业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模式,加强创新性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和育人机制,探索并实施了教学管理与学工管理协同、学生自助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改革模式,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创新计划及其教学管理创新制度,包括《学生工作室管理条例》、《教学督导查课制度》、《课堂教学监控条例》和《毕业论文管理条例(初稿)》等,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管理、学工管理与学生自助管理一体化,初步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适合于活动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创新教学模式的自助式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班级学习小组、学生专业工作室和跨专业班级的项目研究团队的教学管理作用。

2.以学生“地理工作室”为特色的自助式教学管理模式

“地理工作室”是一个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区别于学生会和团支部以及其他学生社团的课外教学型学生组织,其主要从事学生课外专业学习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包括学科赛事、专业实习汇报等各种课外教学活动的辅助指导、策划、组织和实施等工作。在项目经费支持和项目核心成员指导下下,本专业2013年成立学生“地理工作室”,设立了任务式教学部、学科赛事部和活动策划部,其运作模式概括为:“任务驱动、学分激励、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在学生课外学习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策划和实施、教学辅助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整体学风的转变。

图1 地理工作室运行模式图

3.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监控改革

针对课堂教学管理中所存在的调课随意性大、调课后不补以及实验课运行较为随意等问题,项目组研究制定了学生与督导双线并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监控管理制度,成立以学习委员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监控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并通过制度的形式对监控员的权责利进行了明确规定,从而充分调动监控员的积极性,实行严厉的课堂教学监控,教学管理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项目组坚持开放性项目理念,重视交流与合作,同时,强化内部多向融和,以学科发展带动专业发展,以科研创新促进教学改革,有效地推进了本专业的综合改革,同时较好地发挥了本专业综合改革对其他专业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在项目推动下,本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成果“地方高师院校地理专业“一六四”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探索”获得2016年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执笔人:田亚平

 Copyright. 2018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6号(东校区)城市与旅游学院

电话: 0734-8486601邮箱: hynuz1x@163. com